新書 | 何銘思口述史:大時代中一位老香港的足跡
我年青時,只是一個愛國、愛自己民族的小伙子,現在則是一個退下來的老頭子。
──何銘思
大時代中一位老香港的足跡
何銘思口述史
編著:廖迪生
口述:何銘思
訪問:廖迪生、黃潘明珠
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
2017年7月新書
為國共部隊打游擊抗日
香港新華社統戰部部長
霍英東南沙計劃負責人
大時代中,一位老香港的傳奇人生
何銘思祖籍廣東順德,1923年於香港出生,在深水埗長大,曾於喇沙書院及九龍華仁書院就讀,16歲時前往深圳參加共產黨游擊隊抗日,20歲時再前往粵北參加國民黨第七戰區的「政工隊」抗日。抗戰勝利後,返港於達德學院就讀,翌年放棄學業,重返粵北對抗國民黨軍隊。1949年廣州解放,他率河源、翁源及新豐子弟兵進入廣州,成為廣州的第一批公安。何銘思繼而調任華南分局統戰部,1951年返港與陳用心女士結婚。
1957年,他被調派回來香港新華社工作。1978年成為香港新華社統戰部部長,積極連繫香港商界參與國內改革開放的建設工作,與霍英東的合作由是展開。他1988年離開新華社,當時位至新華社副秘書長及全國政協委員。1989年因為「XX事件」登報退出中國共產黨,退隱加拿大其間獲霍英東力邀回港相助其南沙發展工作,作為霍英東的得力助手,十多年來在「紅三角」地區實施「文教扶貧」,也為霍英東圓「南沙夢」奮力拼搏。
本書編著者、文化人類學者廖迪生教授用了兩年多的時間與何銘思先生訪談,對照歷史、改正錯漏、補注人物與事件,重組還原何先生一生豐富的經歷,為讀者提供一個了解中國與香港歷史的新視角。
何銘思在達德學院70周年紀念典禮講話,香港,嶺南大學,2016年。
大時代中尋夢者的見證
林垂宙
(有少量刪減)
二十世紀的來臨,給中國帶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變局。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革命,不僅推翻了滿清政府,亦終結了遞嬗四千年的君主政體;一個以民主共和為宗旨的中華民國誕生了,成為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國家。在這個嶄新的大環境裏,每一個有志之士,不需要為爭做皇帝主宰政府而打得頭破血流,以致殘民以逞。所可希望的是能透過選賢與能、講信修睦的民主規則,治理國家,創造未來。每一個人,可以為自己、為家庭、為社會,在法定的規範中努力、競爭,追求他的夢。這將是一個多麼令人亢奮、鼓舞的時代。何銘思何幸而生在這個時代。
不幸,在倉促中成立的中華民國,命運非常坎坷。孫中山只有理想、沒有實力,很快的被迫去位。政府大權旁落,權臣和軍閥輪番上陣,加上國際帝國主義者的操縱和點火,以致內戰不斷,國無寧日,老百姓被迫在裂縫中求生存,甚至顛沛流離。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沮喪、徬徨的時代。何銘思和許多同齡層的青年一樣,覺得前途茫茫,然而國家民族的前途,卻逐步落在他們的肩膀上。何銘思是廣東人,在香港出生。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,廣東的人才輩出。廣東人才的特點是他們不以成為鴻儒詞宗為滿足,大都在經世實務上有獨特的追求。例如洪秀全、康有為、梁啟超等,開啟了中國政治變革的大門;孫中山鼓吹革命,光耀史冊;他團隊中如胡漢民、汪精衛、廖仲愷等,各有卓越的貢獻;此後的薛岳、張發奎、葉劍英等成就亦自不凡;至於工程實業方面如容閎、詹天佑等都有開創性、革新性、全國性的建樹。這些才俊,乃是粵籍青年們津津樂道,引為楷模的人物。香港因為它特殊的歷史、地理和經濟因素,是中西文化、八方風雨交會的地方。早期的少年孫中山在此聯絡志士,以香港為國民革命的基地。此時的何銘思在此充分感覺外患的壓力和中國前途的危險,當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爪牙伸張到香港,他覺得是個人奮起圖強,報效國家的時候了。他的尋夢歷程,可以分成四個階段來看。
何銘思(右)與利銘澤中國考察之旅,延安,1975年。
1940–1955 時期
青年何銘思以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為職志,不惜離家出走,參加游擊隊,北上韶關從事地下工作。這段時間裏他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門、梁綺、余叔韶等,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開始對中國國民黨及國民政府的鬥爭。他瞭解自身求學過程的不足,所以勤於自我學習、隨機鍛鍊。他的觀察銳敏,待人真誠,許多戰時的夥伴,成為終身的朋友。在對日抗戰勝利之後,他進入香港達德學院進修,親炙知名學者如千家駒、沈志遠、王亞南、翦伯贊等,可惜不及一年,便奉令返粵北山區,隨後再南下參與解放廣州,在華南分局統戰部工作。他工作勤勉,備受器重,奠定他此後在黨內的地位。
何銘思先生戴上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」紀念章的照片,2016年。
1957–1977 時期
壯年何銘思奉調到新華社香港分社統戰部工作。在此期間,他的工作重點為廣泛聯繫、深入建交。當時香港充滿各地來此的難民,政商環境錯綜複雜;各種利益團體,相互疑忌,而港英政府,極盡分化炒作之能事。如此複雜的環境中,何銘思盡力保護及引導在港的文化人士及工商團體,增加他們對中國的瞭解及向心力。他工作的主動積極、實事求是、簡單樸實、不講客套的作風特別得到企業家的認同。慢慢地社會領袖如何善衡、霍英東、利銘澤、王寬誠、黃篤修、倪少傑、郭宜興、謝伯昌、徐季良、丁熊照等,都和他建立互信互助的關係。這些工作,逐漸產生了具體的效果。1978年國務院港澳辦領導廖承志親自聽取何銘思匯報後,任命何為港澳辦統戰部部長。
出席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
(左起:何銘思、李儲文、祁峰),北京,1983年。
1978–1989 時期
何銘思在中央黨校學習後返港開展工作。他組織工商界企業家霍英東、利銘澤、李嘉誠、郭炳湘、胡應湘、李兆基、馮景禧、鄭裕彤、彭國珍、陳曾熹、陳德泰等多人去北京,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見面,親身瞭解中國未來改革開放的政策。回港後他積極規劃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道路橋樑、基礎建設及旅遊事業的投資;重要的項目,包括中山溫泉賓館、廣州白天鵝賓館、中國大酒店、花園大酒店等,並逐漸將資金及經管理念傳揚至內地多處。所以在八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過程中,香港人自有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1983年廖承志突然逝世,港澳工作的政治氣氛及環境有甚多的改變,何因身體不適,手術後要求辭職未果,仍在統戰部服務。1989……何銘思對中央若干決策、疏離青年學生意願,深為痛心,因於6月5日在香港《文匯報》及《信報》等宣佈退出中國共產黨,辭去所有公私職務。何氏這一舉措,真可說是石破天驚!他接着就到加拿大卡加利市定居。
1990–2008 時期
何銘思的盛年尋夢期可說是從1990年開始。和何銘思交往20 年的霍英東,深知何的去國遠引是因公義之考慮,不顧他人的反對,多次去加拿大敦促何氏回港,協助開發大南沙的計劃。何氏一方面感激霍氏的誠意盛情,一方面心懷祖國的未來發展,終於在翌年整裝回港。這是何氏生涯中為企業服務的首次,南沙項目內容主要為設立南沙大酒店、世貿中心及中華總商會大廈等,立意從促進商貿旅遊提高南沙的經濟地位。
南沙海濱新城發展如火如荼之際,何銘思(左)與霍英東於南沙客運碼頭留影,背景為虎門大橋,廣州市南沙,1997年。
1997年春我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,和他們結識了。我認為南沙緊鄰虎門,是鴉片戰爭的肇源地,亦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轉捩點,建議以前瞻性的考慮,針對知識社會時代的來臨,建設南沙為資訊科技及人才培養的中心,以彰顯它繼往開來的時代意義。霍何兩位欣然同意,因正式和香港科技大學簽訂合作協議,先後成立「南沙資訊科技園」及「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」,作為未來南沙新城創新創業及高級人才培訓的主體。當時廣州市市長林樹森富前瞻性的思維,認為可藉此時機擴大粵港科技的合作,加速大廣州地區之發展,所以迅速以現資加入「南沙資訊科枝園」團隊為股東。南沙之發展,因此集中政、產、學三界的力量,而走上嶄新的路途。這個項目由我主持,由此我對霍英東、何銘思兩位的愛國思維、工作熱誠、待人處世的作風和精誠合作的關係,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。
2004年春,霍英東考慮個人健康因素,作出一個前瞻性的措施。他將港幣逾30億元的資金,透過法律的形式贈與 41 36876 41 15288 0 0 3236 0 0:00:11 0:00:04 0:00:07 3236何銘思,俾有助於南沙計劃工作之延續。聲明此資金未來如何處理,概由何銘思全權主持。何乃將全數金額注入「霍英東銘源發展公司」為資本,並邀請霍氏三房所有子女及核心員工團隊等為股東,期待各方通力合作,共謀南沙發展。2006年末霍氏因病逝世,何氏年事已高,隨後亦辭去公司董事長一職,轉由霍英東之么子霍顯強出任。2008年後霍氏諸昆仲意見分歧,「霍英東銘源公司」之發展甚慢,但廣州市政府發揮領導功能,積極推動各項計劃。現時之南沙,已成為廣東省在國家十三五計劃重點之一。霍英東、何銘思之南沙夢,不意以此成真。
何銘思先生戴上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」紀念章的照片,2016年。
結語
我從旁觀察何銘思的一生奮鬥,深深為他愛國熱忱、擇善固執的風範所感動。在他樸實無華的外表中,深藏着悲天憫人的情操。他熱愛國家,為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,不惜放棄安逸的生活及學業,上山去打游擊,這是何等的氣概。他懷念那群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,許多位在新中國成立後,因政治鬥爭的「冤、假、錯」蒙上罪名,或喪失了性命,或失去了自由,或忍受了身體或心靈上的摧殘,心中極為悲痛。當他看到……的剎那,他身上的熱血沸騰,不得不公開站起來,作一獅子吼,這需要多大的勇氣!他所希望的是高層領導謹慎將事,不要重鑄大錯,以致國家再度沉淪。
經過百年的革命滄桑,老百姓精疲力盡,現在國家一步一步的發展,已經上了坦途,這個喘息的空間,值得珍惜。他認為中國不需要再多的折騰,所以近20年來面對許多談天An門事變的場合,他反而低調自持,主張順勢待時,他認為歷史自然會還給學生們及受難者公道。這是他犧牲小我,顧全大局的胸懷的表現。
最後十年南沙夢的轉折,因素甚多。主因二老相繼淡出,而後人理念不同,以致於纏說終日,躊躇不前。有人批評何氏任事過於執着,對後輩不假辭色,易滋反感。其實他感念霍英東的知心知遇,又在關鍵時刻伸出友誼之手,所以他急於成全霍氏的心願,這正是「為人謀而忠,與友交而信」的風範。他一生忠勤,標準甚高,深知光陰之可貴,曠失時機之可惜,對後進愛之深責之切,自所難免。然而霍何兩位努力的理想,及粵港科技人才合作的重要,已經引起政府的重視。今日的南沙,已成南中國發展的亮點,復非吳下阿蒙。古人明訓:成功不必在我。霍何兩位篳路藍縷,以啟山河;撫今思昔,應可無憾。其實人世間,既多偶然事,亦有其必然;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,此之謂乎!
本書由廖迪生教授、黃潘明珠女士兩位精心撰作,為一個外表平凡但嶔崎卓異的哲人作出翔實的描述,對於當今社會,對於未來讀者,應有振聾發聵、激濁揚清的重要意義。能為此書作序,是我個人的榮幸。
林垂宙
香港科技大學前副校長
2016 年5 月22 日
何銘思先生在今天上午舉辦的新書發佈會上簽字
作者介紹
廖迪生,文化人類學者,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、華南研究中心主任。專研香港與華南地方社會文化;研究興趣包括:民間宗教、文化傳承與保育、食物與全球化、族群認同、家庭與親屬關係等。
黃潘明珠,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前副館長。
推 薦
小思
(盧瑋鑾)
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
此書憑廖迪生的歷史、文化人類學功力深厚,參考資料充足,使何先生足跡深痕刻在中港歷史之中,使香港身世突顯在何的身影中,特別用註釋之助用得好。而剪裁何先生的片言淺語又藏深處,讓何先生不能盡言處見真性情。
此際出此書,也屬向時代交代。香港仍能作這樣的平台機會,未知尚能有多少。
本書目錄
自序 (何銘思)
大時代中尋夢者的見證 (林垂宙)
何銘思訪談錄之緣起 (黃潘明珠)
導言
何銘思先生的經歷
中港兩地之間
個人的抉擇
口述歷史訪談
研究與書寫
一 香江童年
家庭
讀書生活
二 大時代來臨
反日運動
認識何培
八路軍辦事處
三 參加抗日戰爭
參加游擊隊
再往沙井
北上韶關
韶關的人
參加東江縱隊
湘桂撤退
日軍投降
達德歲月
徬徨的年代
大時代中的選擇
四 第三次返回大陸
行軍作戰
廣州市公安總隊
抗美援朝
清匪反覇
不一樣的廣東
形勢逆轉
香港與內地的關係,1948–1957
香港的角色
五 「下放」香港
返港結婚
「下放」香港
抗暴鬥爭與文化大革命
六 改革開放
負責統戰部
中央黨校學習
市場經濟改革
籌建酒店
改革的突破點
改革不走回頭路
霍英東的參與
培華教育基金
中山大學管理學院
離開新華社
改革開放的傳統
七 與霍英東先生的合作
紅三角地區建設
加拿大卡加利的建設
南沙發展計劃
銘源發展有限公司
八 大潮中的水花
後記
附錄一 何銘思先生年譜
附錄二 何銘思先生著作書目
附錄三 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的職能與演變
註釋
end
➤ 購書請點擊下方「閱讀原文」
➤ 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
你還可以閱讀更多……
近期推送:
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,提取過往精彩內容
鄧小平 | 文革農村 | 臺灣社會 | 垃圾 | 反行爲 | 張愛玲
以及: